顏瑜慧 所長/諮商心理師 

念大學有時較晚回家,記得一回到家,才剛打開門,爸爸總是會先把我唸一頓:「這麼晚才回家,你去哪裡了?!」然而,還沒等待我開口回答之際,又是一尖銳地詢問「你知道多晚了嗎?這麼晚回家是有什麼大事要做嗎?」

每每聽到這裡,我早就怒火中燒,一點也不想要講話,心𥚃面只會咆嘯地說著「我都已經多大了,你還要管我那麼多幹嘛! 我有去做壞事嗎? 還是我礙到你什麼了嗎?我是怎麼了嗎?奇怪耶!煩死了」

這種場景,我想在大部分的家庭裡都會遇到。我常常在思考著人很多時候在人際對話上,為什麼最常表達的是關於情緒與責難,而不是真正的表達最想表達的關心與在乎?

看看上述的爸爸,其實他是關心小孩子的安危,擔心太晚還在外面會有危險,所以才會有『生氣』這個情緒產生。然而,爸爸表達『生氣』的方式卻是選擇用『罵』的。我想那是因為那是最快的方法,也是一種傳統華人社會認為表達愛的方式。

大部分的人習慣先丟情緒,不說真正的目的。因此非常容易產生一堆的誤解與隔閡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便從親密到最熟悉的陌生人,我認為這是很可惜的。魔鬼藏在細節裡。若我們能夠每次每次在說話時,把話都說清楚說滿,從關心、在乎出發,我們與人的關係就能夠靠近一點。

 

那如何把話說清楚說滿呢? 以下是心理師的建議:

  1. 關心了解現狀
    『今天怎麼那麼晚回家啊?』敞開一段對話,停下來聆聽對方的狀態與事件。

  2. 表達自己的情緒
    『我可以理解你為什麼這麼晚回家,同時我也因此覺得很生氣,當我沒有你的消息,我會擔心你的安危,一個人這個時間點在外,很容易發生危險,所以我會因此覺得緊張發生什麼事了?是不是你在外面遇到什麼危險了?』

  3. 溝通自己的期待
    『之後如果有這樣的情況,可以讓我知道一下你的狀況,讓我也明白你的位置在哪裡或是幾點可以回來,這樣我會比較放心點。』

記得把話說滿說清楚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