顏瑜慧諮商心理師 

最近因為身邊發生一些事情,發現到越親密的人越難溝通,甚至有時候試圖溝通卻換來了誤解、責罵或傷害。因此我很好奇,之所以會產生如此的結果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?

而這個好奇促使了我自己,暗自訂定了一個目標:觀察自己每次在與親近的人溝通時,我自己的心理及情緒反應是什麼?

在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後,歸納出以下幾項原因:

  1. 自以為是:

通常在要開始開口溝通時,對方甚至還沒說話,單只看到他的行為或表情後,便已經開始升起情緒。出現最最多的情緒是憤怒、失望與無奈

因為還沒開始說話前之時,我的心裡已經認定:他「又」來了,「每次」都是這樣處理事情的!所以,對於「他」在我的心𥚃就會產生很多「又」與「每次」。因此,當心𥚃出現類似這樣的聲音時,自以為 就會發生。

同時,我的所有感知都會被屏蔽,腦袋裡只剩下自己認定的樣子。不管對方如何說,都無法聽進去。當然,可想而知,這樣的溝通最後是不有效的。 

  1. 不同頻道:

這個狀況,來自於雙方溝通立於不同觀點。

舉個例子:不同部門的員工,因為一件設計樣品要修改,而產生爭執。A行銷部門主管,看到作品,有自己的想法。但是,卻請B下屬去與C設計師討論修改。B雖然遵循A主管的交辦與C說明要修改的地方,然而,C雖然認為改得很沒有道理,但還是接受指示修正。

來回幾次,C變得不耐煩,甚至到後來很鄙視地說越改越糟,這樣叫什麼作品!此時B被說得莫名其妙,情緒也上來了,認為明明就是C設計的有問題,而我也只是依照老闆的交代辦事,有必要這樣嗎?

這樣的溝通衝突,大多來自於「溝通的觀點不一致」,且過程中完全沒有達成共識。而每個角色有不同的期待在自己心裡,卻又沒有明確而完整地向對方說明。

A主管:期待可以符合市場需求 (其實並不在乎作品多完美)

B下屬:期待可以完成老闆的交代 (其實並不清楚主管的真正想法)

C設計師:期待作品的獨特性、好看性 (其實並不在乎市場需求)

在共識矇矓的狀態之下,只是創造出更多的誤會及負面情緒,對目標本身並沒有太多的幫助。

  1. 理所當然

在許多關係𥚃,尤其是相處的時間越長或是越親密的關係,許多的理所當然會在心裡發酵。

最常聽到的是:你跟我那麼多年了,你應該要理解我啊!你是我爸爸、媽媽、老婆、老公、哥哥、弟弟、妹妹、女人、男人…等,你理當要做好你的角色啊!你怎麼跟我想的不一樣呢?

此時腦袋裡面充斥著應該卻從未說出口,總以為對方應該要懂,可惜多半對方做出的回應都與自己所期待的不相符。那失望的情緒也同時間伴隨而來,當那些說不清楚、理不乾淨的情緒佔滿心裡時,此時的溝通也是可想而知的了。

  1. 標準

這一項是最厲害的溝通破壞者,殺傷力非常的大。任由著自己心裡的標準,秒殺了很多對方付出的心力。讓對方所有的努力、付出,瞬間啞口無言、不值一提。只因為你的 #標準永遠是對的,對方無從反抗起。

出現頻繁的是規條有:

小地方– 吃完的碗要立刻洗掉、吹完頭髮要拖地、牙膏要從後面擠、辦公桌要保持乾淨

大範圍你是老婆所以你要xx、你是老公所以你要xx、你是主管所以你要xx、你是醫生所以你要xx、你是心理師所以你要xx之類的

大多數的人,很容易以自己的標準來評斷他人,總覺得別人的想法和感受跟自己一樣。這樣的思考在心理學上稱為「錯誤共識效應」。通常在這樣的標準底下,有效的溝通就難以發展成形。

但是,若能知曉無效的溝通產生的原因到底是以上的那一點時,便是有效的溝通敞開的第一步,最重要的是可以檢視自己處於怎樣的狀態,是否因而斷了一些溝通的機會?

那若是如此,就要多為自己下功夫。以下有幾個小步驟可以先練習練習:

停:停下來,覺察自己處在哪個狀態裡?

看:看看自己以及對方。為了這段關係,我有哪些選項可以做?或是我想要藉由此次溝通創造出什麼樣的一段關係或是氛圍?

選擇:選擇一項對我們雙方都有利的方式去進行

去做:然後就去做吧!親愛的

做完之後,找個時間獨自回顧一下,在剛剛的過程中,那些行為或是方式,你認為是有效的,那些是不有效的。特別要記得,如果溝通沒有成功並非代表你這個人不好,或是你們就不會有良好的關係。只是代表在這次的溝通中,你們兩個人用的方式不有效而已。

要知道,溝通不是用來操控對方,而是讓更多的了解發生。我們只是不斷在學習更多有效溝通及更了解對方的方法。

我們一起加油吧!

#知心心理諮商所 #所長
#溝通不是操控 #而是讓了解發生
#顏瑜慧諮商心理師
#教練式諮商 #心靈教練
#職涯諮商 #婚姻諮商 #企業諮商 #同志諮商
#自我探索 #心理諮商 #親子諮商 #伴侶諮商
#台中市心理諮商
預約電話:0966-216-656
Line預約:@realiz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