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次在演講中,我分享了幫助學生情緒穩定的方法。接著,一位老師提出了一個很真實的問題:「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呢?」
我反問這位老師,他希望接下來能有什麼發展?老師回答說:「學生情緒平復了,可是他依然不願意認錯啊!」
這個問題很扎心。因為老師在乎孩子的成長,才會期待孩子能誠實面對自己的錯誤。當時,現場也有老師半開玩笑地說:「沒期待,就沒傷害。」雖然是一句玩笑話,卻點出了當期待落空時的那份無力感啊!

為什麼孩子情緒消化之後,仍不願意認錯?

這個問題的背後,帶著大人的預設立場,就是:「孩子的情緒平復之後,就應該能好好認錯」。然而,在「冷靜下來」與「承認錯誤」之間,其實還有好幾里路要走。

  1. 安全感不足
    雖然孩子的外表看似平靜,但內心可能仍處在戒備狀態。有些孩子,基於當下的互動或過往的經驗,比如眼前大人的態度讓他倍感威脅,或者曾經在道歉之後反被嚴厲指責。這些互動經驗,都會使他們擔心自己承認錯誤之後,會遭受更多的責罵與羞辱。所以孩子拒絕認錯,是因為他們懂得「保護自己」。
  2. 價值感不足
    即使情緒平復了,有些孩子心裡可能會覺得:「如果我承認了,就代表我是錯的,這會很丟臉。」承認錯誤所帶來的羞恥感,令孩子無法承受時,他寧可保持沉默或否認,也不願低頭面對。
    同時,如果大人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,經常讓孩子誤以為「承認錯誤」就是對自己的一種否定。那麼,他將會無法區分「我做錯了」與「我是錯的」這兩件事情。導致「不認錯」剛好可以成為孩子的「遮羞布」。
  3. 道歉經驗不足
    如果孩子很少有「被道歉」的經驗,也沒有令他感到舒服、被尊重的道歉過程,孩子自然也難以理解「道歉」是個好選擇。更何況,若是他過去還有不少強迫道歉的經驗,孩子就會更加排斥「認錯」這個行為了。

因此,當孩子情緒冷靜卻不願意認錯時,絕對不是因為孩子的「劣根性太深」或「不可受教」,而是因為安全感不足、價值感不足或缺乏正向的道歉經驗啊!

身為大人的我們可以怎麼做呢?

說明完孩子無法道歉的原因之後,你一定會想問:「那身為大人的我們,可以如何幫助孩子累積這些經驗呢?」

  1. 如果是安全感不足:
    我會建議,先降低「逼迫道歉」的關係張力。與其直接要求孩子認錯,不如先多和孩子產生情感的連結,讓關係變得更加安全、能信任。同時,每當孩子願意承認錯誤時,大人需要肯定與溫和的回應,也要避免給孩子來個「回馬槍」,比如說:「你終於肯認錯了,每次都要拖這麼久才說!」之類的話,反讓孩子更害怕道歉。
  2. 如果是價值感不足:
    在日常生活中,大人可以持續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,並協助他分辨「行為」與「人」是兩件不同的事情,例如說:請避免在孩子或其他家人做錯事情時,進行人格上的批評,如懶惰、自私,以免讓孩子將行為與負面特質進行連結。
    同時,當孩子做出正向的行為時,我們可以給出具體的感謝,比如說:「謝謝你剛剛把椅子排好,讓大家都有空間坐得舒服。」以培養孩子的正向自我認同和利他行為所產生的價值感。
  3. 如果是認錯經驗不足:
    大人可以適度示範「認錯」的語氣與態度。比如:「剛剛我有點急著講,沒有聽清楚你的意思,這是我需要調整的地方。」讓孩子感受到「被道歉與被在乎」的滋味,他才會明白道歉也可以是安全且溫暖的。
    同時,當大人示範道歉時,也別逼著孩子要馬上原諒。因為「道歉」並非「完工」,而是開啟關係修復工程的動工儀式而已!

認錯的終極目標

最後,我想說的是:別急著把「孩子認錯」當成現場教育的績效,因為更長遠的目標,其實是讓孩子能夠為自己負起責任,成為自己人生解決問題的專家。
所以,孩子當下沒說「我錯了」,不代表教育失敗,也不代表他有問題,只是他還在練習如何面對「犯錯的自己」,而這往往需要很多時間的學習與經驗的累積。

 

#知心心理諮商所
#胡瑋婷諮商心理師
#敘事治療 #職場壓力 #情緒調適
#焦慮 #憂鬱 #童年創傷 #自我認識

#職涯諮商 #婚姻諮商 #同志諮商
#心理諮商 #親子諮商 #伴侶諮商
#台中市心理諮商

預約電話:0966-216-656
Line預約:@realizing

追蹤「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」粉絲專頁

 #知心心理諮商所

#胡瑋婷諮商心理師

#敘事治療 #情緒調適 #溝通技巧

#婆媳問題 #夫妻衝突 #親子教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