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的傷需要治療嗎?」

有時候,我們會下意識地去比較自己和他人的傷痛。當看到他人遭遇明確的暴力、或是經歷了重大而明顯的創傷事件,自己內心的苦痛似乎顯得微不足道。以至於當我們回首過往的經歷時,不禁懷疑道「我的傷有那麼『嚴重』嗎?」

  • 我「只是」時常感覺很煩、悶悶不樂而已⋯⋯
  • 我「只是」好像很久都快樂不起來了⋯⋯
  • 我「只是」對很多事都提不起勁了⋯⋯

「這些只是小事吧」的念頭,像是給自己下了一個無形的結論:「這點痛苦而已,或許不值一提」。

當大腦不斷暗示著「這只是小事」、「沒什麼」,我們往往更難以正視自己的感受。在這種情境下,我們其實更迷失了:我們認知到自己有傷,卻不確定這些傷有多深。

然而,這些「只是」有時候並非小事,它們彷彿無數細微的傷痕,在不經意間影響著生活的每一個面向,讓我們逐漸迷失,對許多事失去熱情,甚至懷疑自我存在的價值。

如果我們總將內心的狀態輕描淡寫,這些「只是」會在內心深處逐漸累積,最終形成無法忽視的沉重負擔。

 

 

探索「只是」背後的真相:開始對自己提問

當你發現自己漸漸失去了快樂,不再清楚自己到底是誰,甚至在生活中對什麼都提不起勁時,也許是時候該問問自己:這些「只是」是不是正在無聲地改變著你?

它們也許正暗示著你內心的一段掙扎,提醒你停下來,看一看這些「只是」裡,蘊含的深刻需求與渴望。透過自我提問,我們得以看見情緒背後更深層的需求與痛苦

  • 那些只是沒來由的煩躁,是在煩些什麼?
  • 我為什麼快樂不起來?
  • 是什麼讓我逐漸迷失自己?
  • 什麼時候開始,我對生活失去了動力?
  • 到底什麼是「我」?我又是誰?

這些問題或許看似簡單,卻往往能引領我們穿過情緒的表層,進入內心深處。回答這些問題並不需要急於找到答案,而是讓自己有機會停下腳步,用心傾聽這些微弱卻真實的聲音

 

 

探索過去所受過的傷:從關係中找線索

也許問題並不在於傷的「嚴重程度」,而在於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傷」。這些傷讓我們的自我開始慢慢模糊,隱隱約約間,快樂變成了陌生的感覺,生活的方向也變得不再明確。

我們都是在關係中得以長出自我。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,無論是家庭、朋友、師長,這些關係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、理解自我價值。回顧過去的經歷,或許我們可以問自己:

  • 曾經有人陪我探索過,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嗎?
  • 我在重要的關係中,是否曾經逐漸失去自我?
  • 我過去的自我評價,是不是總依賴他人對我的看法?

這些問題讓我們重新審視過去的經歷,理解這些關係可能對自我認知產生的影響。這不代表一定要追究每段關係中的過錯,而是用一種溫和的方式看見這些影響,從而能夠理解到過往在關係裡受的傷,如何影響到現在的自己。

 

 

養成「理解」與「照顧」自己的習慣

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內心的「只是」,並開始梳理過去所受的傷,便是在學習如何「理解」和「照顧」自己。這不僅僅是為了尋找答案,而是建立與自己對話的過程。這就像在黑暗中點燃一盞燈,逐步照亮內心的角落。

在這樣的過程中,我們可以試著給自己設定一些小目標,來慢慢養成停下來、關照內心的習慣:

  1. 日常心情記錄:每天用幾分鐘寫下當天的情緒,無論好壞。這能幫助我們更加瞭解自己的情感波動。
  2. 與自己對話:每當浮現「只是」的想法,試著停下來問問自己,「這真的是『只是』嗎?還是其實有著更深的原因?」這樣的自我提問可以幫助我們更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感受。
  3. 尋找支持系統:如果發現自己無法從這些問題中找到答案,或是情緒感到難以承受,或許可以考慮尋求專業協助,像是心理諮商。這並不是示弱,而是勇敢地為自己尋找療癒的力量。

 

 

結語:賦予「只是」應有的重量

在自我覺察的過程中,我們學會不再輕視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情緒狀態,賦予「只是」應有的重量。人生中的許多掙扎,並不需要一味地比較,而是學會重視自己的獨特經歷。這樣的理解和自我照顧,便是逐步療癒過去的傷口、重拾生活熱情的開始。

希望當你讀到這裡,能夠停下來,為自己的「只是」駐足片刻。也許,它們並不只是「只是」,而是自我發現的開端。

當你開始聆聽內心的聲音,每個「只是」都將帶來專屬於你的成長!

 

#內在平靜 #自我成長 #關係探索 #深度心理學
#知心心理諮商所 #劉欣宜諮商心理師 #心理諮商
#自我探索 #自我覺察 #關係療癒 #關係互動
#親密關係 #伴侶關係 #情感關係 #人際溝通
#創傷療癒 #心靈成長 #同志諮商 #伴侶諮商
#台中心理諮商 #知心 #諮商心理師
預約電話:0966-216-656
Line預約:@realiz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