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

「期待」,是人類心靈深處難以割捨的本能。我們在生活中,無意識地背負著對朋友、伴侶、家人子女,也有對學校、職涯、公司與社會的種種「應該」與「必須」。這些期待,如同我們擲出的迴力鏢,總希望它能帶著豐厚的回報回到手中。
一、當期待被寫成契約:失落如何悄悄生成
然而,我們經常將期待昇華為一種無形的「契約」。從求學的起點,到職涯的試用期,再到情感關係的萌芽與婚姻的誓言,我們都預設了對方「應該」如何回應。在親子關係中,我們期待孩子「照著規劃」成長;在職場上,我們深信「努力必然換來加薪」;作為管理者,我們甚至期待員工能「不計代價地付出」。
我們努力扮演好每個角色,付出心力,堅信愛、尊重與成功會自然而然地降臨。於是,我們手中總握著一把無形的尺,衡量著:「我付出了多少?你又『應該』回報我多少?」
但隨著時間推移,我們在一次次的關係互動與事件發展中,逐漸發現自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寂:伴侶關係中受到冷漠對待,公司裡被老闆主管忽視,命運似乎沒有如願厚待自己。當我們把期待視為契約,一旦這些「條款」被打破,隨之而來的便是排山倒海的失落感、被遺棄感,以及那種令人心灰意冷的「不被重視」。很多人把力氣都用在努力奮鬥,留給輕鬆與自在的份量始終太少。
二、卸下「應該」:把情緒主控權拿回來
事實是:人生從來不是「不期待」與「痛苦」之間的二選一兩難選擇,這場關於期待的考驗也沒有年齡限制。要求一個人完全沒有期待,無疑是強人所難;但把期待扭曲為「必須實現的條件」,確實是自尋煩惱。
我們真正的問題不是期待本身,而是深植於期待背後那個無形的「應該」:
「我對他這麼好,他應該回報我。」
「我這麼努力,公司應該看見我。」
「我是你的父母/愛人/朋友,你應該優先考慮我。」
一旦你把期待轉化為「應該」,你的情緒主控權便拱手讓給了他人。對方的一個輕微舉動,都可能讓你的內心世界瞬間崩塌,遍地殘骸。
因此,生命中沒有絕對的對錯,只有你願不願意放下。期待的存在,是為了不讓未來的自己死氣沉沉,它推動我們向前;而放下得失心,則是為了不讓現在的自己被無謂的焦慮所束縛。你真正需要的,並非消滅期待,而是重新調整你與期待之間的健康關係。
三、最聰明的活法:帶著期待,也允許一切如其所是
人生各個階段之所以可貴,不只因為它們會終止,而是因為每一段都讓你有機會練習調整與世界的關係。比如分辨什麼可控、什麼不可控,學會把「偏好」和「要求」分開。
無論你處於人生什麼階段或情境下,當「期待落空」發生,帶來的通常不是立刻的成長,而是經歷一個 失落—反思—調整 的過程;若能在這個過程中把「應該」降為「希望」,你會獲得更穩定的自我界線與行動感。
相反地,若把期待當作他人必須履行的義務,一次次的「未被回應」就會逐漸累積為認知負荷與情緒負債,一旦結果不如預期、想像的世界崩塌,就覺得喘不過氣。
因此,最聰明的活法,是在我們送出期待的同時,就懂得拿捏分寸:
- 承認期待:我可以擁有渴望與期待,這並不會損害我的靈魂。它反而能推動我向上,追求更好的自己,成為成長的動力。
- 尊重權利:我也必須尊重對方是否有權利回應這份期待。那屬於對方的自由,我無權干涉。
- 視為正常:將所有可能的回應,無論是豐厚、微薄,抑或毫無回應都視為生命中的正常現象。我只對自己能控制的部分負責,其餘則交還給情境與對方。
當你做到這一步時,你會發現:到了這裡,輸贏不再由回報決定,而由你的心決定。別人給的,都是意外的驚喜;而別人沒有給的,本就與你無關。這份「努力」讓你不斷向上精進,而這份「允許」則讓你向內探索,使你不再是那個一碰就碎的玻璃心。
等走過半生再回首,會發現那些「未如期實現的日子」,反而是生命中最真實、最深刻的部分。因為那些落空的愛、被辜負的努力、衝動後的失落,都在無形中雕刻出「如今這個不再被得失心綁架的你」。
帶著期待,同時也允許萬事萬物如其所是。這份深刻的練習,不應被輕忽;它值得被你珍藏。因為那是你一生中,最接近自由的一段光,也是你重新掌握生命選擇主動權的起點。
#期待 #情緒主控權 #無形的應該
#知心心理諮商所 #顏瑜慧諮商心理師
#職涯諮商 #婚姻諮商 #企業諮商 #同志諮商
#自我探索 #心理諮商 #親子諮商 #台中市心理諮商
| 預約方式
・LINE好友預約:@realizing
・電話預約:0966-216-6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