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

最近,許多人帶著沉重的「原諒」議題來找我。從新聞上層出不窮的霸凌、性平事件,到日常關係中的背叛與傷害,加害者往往是我們曾經信任、親近的人。這讓許多受傷的心靈陷入掙扎:
「為什麼社會總是要我原諒?」
「如果我選擇不原諒,是不是代表我錯了?」
「所謂原諒,究竟代表什麼?」
這些疑問背後,是一種深刻的情感拉扯,我們既想捍衛自己的感受,又害怕被貼上「不夠成熟」或「心胸狹窄」的標籤。
當傷害發生時,內心會築起一道由痛苦、憤怒和怨恨構成的高牆。這道牆是為了保護我們不再受傷,卻也可能將我們困在過去的陰影裡。此時,你一定聽過這句話:「你應該原諒,才能解脫。」
打破「必須原諒」的迷思:「原諒」不是唯一出口 你的感受你做主
「你應該原諒,才能解脫。」這句話看似一句充滿智慧的療癒途徑,卻也造成了一種普遍的誤解:彷彿「原諒」是通往自由的唯一出口,是一項必須完成的道德任務
其實,原諒從來不是義務,而是選擇。它就像一扇門,而你是手握鑰匙的人。你可以選擇打開它,讓陽光灑進來;也可以選擇將它守住它,維護內心的安穩平靜。無論哪一種,決定權都在你手上,目的是為了照顧自己,而非迎合他人的期待。
兩種力量的展現:「原諒」與「不原諒」都是一種放手
在心理諮商的路上,許多人將「原諒」視為放下傷痛的唯一方式,卻忽略了「不原諒」同樣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放手。這兩種選擇,都是你面對傷痛時的自主決定,關乎你如何與自己的感受共處,並為自己做出最真誠、也最慈悲的選擇。
- 選擇原諒:是放開「過去的糾纏」
原諒,代表你決定不再讓過去的傷害定義你的人生。它不是否認痛苦,更不是為加害者開脫,而是一種心靈成長的決定、一種深刻的內在宣告:「我值得擁有平靜與快樂,我不允許過去的創傷,繼續消耗我寶貴的生命能量。」這份選擇,讓你將注意力從舊日的傷痕,轉向當下的生活,你可以透過書寫、傾訴或專業陪伴,一步步梳理內在的心結,讓生命重新展開,為自己規劃一個沒有怨恨負擔的未來。 - 選擇不原諒:是放下「無謂的期待」
不原諒,同樣是一種清醒的力量。它是一種界線的劃定,意味著你清晰地認知並接受一個現實:有些人、有些事很難改變,你等不到一句真誠的道歉。這不是埋怨,而是一種自我保護與價值捍衛,更是在情感上建立健康界線的訊號:「我承認傷害真實存在,我不會再投入一段消耗我的不健康關係。」你不再等待,而是將能量用來照顧自己、重建生活。
為何「不原諒」會帶來愧疚感?掙脫社會的價值綑綁
許多人一旦拒絕原諒,內心便會湧上莫名的愧疚感。這份愧疚,往往並非源於你的真實感受,而是來自社會文化與人際關係的無形壓力。
從小到大,我們可能不斷聽到這些話:
- 「做人要大度,才會被尊重。」
- 「原諒別人,就是放過自己。」
- 「一直計較,只會讓自己更痛苦。」
這些觀念形塑了一種隱性標準:原諒才是成熟與善良的象徵。於是,當我們選擇不原諒時,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太小氣、太自私,甚至「不夠好」。
請記住,這種愧疚感的根源,往往不是你做錯了什麼,而是外界價值觀的「道德勒索」,你的選擇只是違背了某些人的期待而已。
真正的自由:從「原諒自己」開始
拒絕原諒,有時恰恰是對自己最溫柔的對待,這意味著你承認傷害的真實,也尊重自己的感受。這是一種對「道德勒索」的拒絕,不再為了別人的安寧而犧牲自己,而是把注意力轉回內在,投入到情感療癒與自我修復中,也是對自己最真誠的肯定。
而在這趟療癒之旅中,最重要的一步,其實是原諒自己。
在面對他人的傷害時,我們時常伴隨著對自己的責備:「為什麼我當初那麼傻?」、「為什麼沒有早點離開?」這份自責,才是真正困住內心自由的高牆。原諒自己,並非承認犯錯,而是接納自己的脆弱與無助,放下對「完美受害者」的苛求。
最大的傷害,有時並非來自他人的惡意,相較之下,可能來自對自己的苛責。原諒自己,就是給自己第二次機會,一個重新擁抱自己、愛自己的機會。
原諒與不原諒,都不是軟弱,而是一種力量。它們讓你從被動的受害者,轉為主動的決定者,最終的決定權,永遠在你手中,你不必向任何人交代。
真正的自由,不在於你是否原諒,而在於你是否願意真誠面對自己的心,這是一場專屬於你的心靈旅程,通往何處,唯有你能決定。
#原諒自己 #真正自由
#知心心理諮商所 #顏瑜慧諮商心理師
#職涯諮商 #婚姻諮商 #企業諮商 #同志諮商
#自我探索 #心理諮商 #親子諮商 #台中市心理諮商
| 預約方式
・LINE好友預約:@realizing
・電話預約:0966-216-6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