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

「如果我失去最親的家人,我會多難過?」
在這樣的時刻,我們感到悲傷,這是很自然的事。
當我們看到公眾人物的離世,尤其是那些曾陪伴過我們成長、帶來過影響的人,那份失落感會帶來一種共同的哀悼情緒。這不只是因為我們認識這個人,而是因為他的離去讓我們觸碰到內心更深層的情感——關於失去、關於人生的無常,甚至關於我們自己曾經壓抑或尚未處理的情緒。
這種集體的悲傷,與個人的哀悼有所不同。當我們為親近的人哀悼時,那份情緒是私密的、與個人生命經驗緊密相連的。而當我們參與集體哀悼時,那是一種共享的感受,彷彿整個社會的人都在一起經歷某種情緒的流動。這種流動有它獨特的力量,因為它提醒了我們——我們並不孤單。
或許,我們不一定真正了解當事人的人生,不一定認識他的家人,不一定與他有直接的關聯,但我們卻能感受到他的離去帶來的衝擊。因為這件事不只是關於他,而是關於我們如何面對人生中的離別,如何理解自己的情感,以及如何看待生命的無常。當我們熟悉的公眾人物離世,也像是一部分的自己、某個時代的消逝。
這種對生命脆弱的提醒,會觸發我們更深的恐懼與憂傷:「這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,包括自己或親友」、「如果我失去最親的家人,我會多難過?」
在這樣的時刻,我們或許會發現,自己的悲傷不只是因為這個事件本身,而是因為它觸發了內心更深的回憶——可能是曾經失去過的親人,可能是對未來的未知感到不安,可能是對於人事物的逝去感傷,亦或是對於幸福實在太過短暫的感慨⋯⋯這是一個讓我們停下來感受自己內心世界的機會。
有時候,我們會習慣性地壓抑這些情緒,覺得「不要想太多」,或是希望趕快讓自己回到日常。但事實上,這些時刻反而是一個很好的契機,讓我們去探索那些平時不敢面對的問題:
- 我害怕失去什麼?
- 這份悲傷讓我想起什麼?
- 我是否還有未曾好好處理的情緒?
- 我如何珍惜當下,讓生命更有意義?
- 如果幸福是短暫的,什麼能夠讓我覺得就足夠了?
- 當我意識到生命是有限制的,我想要怎麼樣活著?
集體哀悼的特別之處在於,它讓我們意識到,悲傷不需要是孤獨的。這份情緒是流動的,是共同的,而這種「共同的流動」本身,就是一種支持。當我們感受到社會上許多人都在經歷相似的情緒時,某種程度上,我們也能夠更坦然地面對自己的情感。
如果你在這個時刻感到悲傷,那是很正常的。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情緒比想像中更深沉,那或許是一個機會,讓自己去理解那份感受背後的意義。或許,我們可以選擇讓這份悲傷成為一扇門,通往更深的自我認識,讓我們更懂得珍惜當下、珍惜身邊的人。
我們無法阻止失去的發生,但我們可以決定如何回應這份失去。悲傷本身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們不願意去理解它。而當我們願意停下來感受,讓自己真誠地去經歷這份情緒時,它就不再只是悲傷,而是成長的養分。
在這樣的時刻,讓我們允許自己感受,也讓我們彼此陪伴。
| 預約方式
・LINE好友預約:@realizing
・電話預約:0966-216-6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