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忘了我記得》是一部看似平靜,卻令人深感震撼的劇作。它沒有煽情的配樂,也沒有戲劇化的轉折,而是透過日常中最真實的細節,細膩描繪一段女兒與失智父親之間無聲卻厚重如山的情感。

劇中主角程樂樂(謝盈萱飾),是一名脫口秀演員、在便利商店打工的兼職員工,同時也是一位女兒、一位照顧者。她在生活的重擔、家庭的牽絆與個人迷惘之間來回拉扯,試圖走出一條既能撐住父親尊嚴,也不讓自己崩潰的微光之路。

這部劇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。



「記得」與「忘了」之間,是親情最難承受的重量

樂樂不是沒有想過把爸爸送進照護機構,但她始終無法真正開口或採取行動。那段深埋心底的童年記憶時常浮現:有一次,爸爸曾將她暫時託給鄰居照顧。雖然時間不長,卻讓年幼的她感受到一種強烈的不安與被遺棄的恐懼。她哭著對爸爸說:「我不想去。」而爸爸最後選擇帶她回家。這樣的記憶,在她心中沉澱多年,也成為她如今不願「送走爸爸」的理由。

她在心裡對父親做出承諾:「你當年留下了我,現在我也要留下你。」

然而,留下的過程遠比她想像中艱難。父親的失智讓生活變得混亂難控,樂樂一邊打工養家,一邊還得應對父親失控的情緒、走失的風險,以及日漸沉重的家庭氛圍。她疲憊不堪,卻仍咬牙撐著,不願放手。直到有一晚,她終於說出了那句讓人潸然淚下的話:

「我很害怕你突然離開,但我更害怕你走不掉。」
這句話深深刺進了我的心裡。


從劇情到自身──我與爸爸的共度的最後時光

看這部戲的時候,我不斷想起我與爸爸最後那段相處的時光。爸爸生病後,我心裡其實一直有個念頭:「應該還有時間。」也因此,有時我會拖延回家探望他的腳步,總覺得「下次再去就好」、「反正他還在」。

但生命總是比我們預期地走得更快。當我意識到「時間可能不多了」時,爸爸的病情早已難以逆轉。

那段日子,我們一家人拼命想幫爸爸康復。尤其是我和媽媽,常常逼他走路、做復健。因為醫生說,黃金復健期很短,我們不能錯過。我記得有一次,我握著爸爸的手,懇求他:「爸,你再多走幾步好不好?這樣會進步得快一點。」但他只是搖頭,眉頭緊皺,聲音虛弱地說:「我真的很痛。」

當時的我,既心疼又焦急。因為我也害怕,如果不逼他動起來,他可能就永遠無法恢復了。

我承認,在那段時間裡,我們對爸爸是嚴格的,有時甚至忽略了他的感受。他因而生氣,覺得我們不懂他的痛苦,變得情緒低落,甚至抗拒再復健。

現在回想起來,我常常問自己:「那時候,我們是不是太勉強他了?是不是應該放手,尊重他的選擇?」但這樣的問題,其實沒有標準答案。作為照顧者,我們也有恐懼與焦慮,也會閃過「如果他恢復快一點,我們是不是就能輕鬆一點?」那樣的念頭。

這不是自私,而是人之常情。只是,正因為那些交雜的情緒與無解的糾結,才讓那段日子如此沉重,如此痛。


重新定義孝順:愛與極限的辯證

孝順,真的不只是奉養父母、陪伴左右。它有時,是一場與自己內心的辯論,在「我認為對你好」與「你真正需要什麼」之間來回拉扯。那不是簡單的選擇題,而是一段無解的掙扎與反省。

我們常以為,只要努力多一點、忍耐久一點、堅持到底,就能給父母最好的照顧。但《忘了我記得》讓我們看到,連一向堅強的樂樂,也會崩潰,她哭得說不出話,氣得摔東西,甚至萌生想放棄的念頭。不是因為不愛父親,而是因為她真的已經逼近了生命的臨界點,一個人要獨自承擔父親的病情、生活的開支、職場的壓力,還要面對伴侶的誤解,甚至連自己都來不及喘息。

那種「蠟燭兩頭燒」的疲憊,我也曾感同身受。當爸爸生病時,我看著媽媽日復一日地照顧他,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直到深夜,才得以稍作歇息。我常對她說:「如果妳累了,就休息一下吧,因為這不是爸爸會希望看到的狀態。」

我們太容易把「孝順」等同於一種不斷犧牲的奉獻,卻忘了真正的孝順,有時候也是一種「好好照顧自己」。因為只有自己活得穩、撐得住,才能夠真正地陪伴,真正地守護。

我相信,爸爸不會希望我們為了照顧他而耗盡自己。他會希望我們在他身邊的時候,依然能過著有尊嚴、有力量的生活。

溫柔面對選擇:送機構不是背叛

所以,「送不送機構」這件事,其實從來就不是對錯的問題,而是關乎我們的現實能力,以及整體支持系統是否堅實。
如果像樂樂那樣,一方面放不下心裡的承諾,另一方面又確實沒有經濟餘裕選擇其他方式,那麼她咬牙撐下來,也是一種真誠的孝順。

或許我也會做出一樣的選擇。不是因為這樣比較「孝順」,而是我們這一代的子女,往往內建了一種責任感與情感債務,彷彿我們虧欠了父母的過去,也背負著對他們未來的守護。

但這樣的照顧之路,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就能走完的。它需要一個支持系統:朋友的理解、家人的分擔、醫療專業的協助,甚至包括心理上的支撐。如果少了這些,要撐到最後,真的很容易崩潰。

我們應該學會在「愛」與「極限」之間,誠實地說出自己的狀態與困難。 因為真正的孝順,從來不是一味地撐下去,而是懂得在有限之中,選擇一種對彼此最溫柔的方式相處。

問得更溫柔:從「我還能做什麼?」到「我還撐得住嗎?」

我們能不能不再只問:「我還可以再多做什麼?」而是也問一問:「我還撐得住嗎?有沒有人能陪我一起走下去?」

這樣的提問,本身就是一種孝順,是對父母的愛,也是對自己的體貼與尊重。
因為愛,不該讓人孤單燃燒,而應該讓人有力量活下去。

結語:我們都在愛裡學習,如何更溫柔地愛

《忘了我記得》不只是劇名,它像是一句提醒,當我們愛一個人,我們該記得什麼?又該忘了什麼?

是的,我們可能曾經苛責、忽略,甚至自以為是地愛著,但那是因為我們太在意。 我相信,爸爸在天上也能理解,因為愛,從來不只是「做對了什麼」,而是在錯誤裡仍願悔改,在遺憾中仍願記得。

如今,我願意回望那些有遺憾的日子,不為苛責,只為向那個不完美、卻拼盡全力的自己,深深一鞠躬。
就像劇中的樂樂,在崩解與重建之間,我們終將學會:在「記得」與「忘了」之間,用更柔軟的方式,繼續愛。

 

#忘了我記得 #在愛裡學習
#知心心理諮商所 #顏瑜慧諮商心理師
#職涯諮商 #婚姻諮商 #企業諮商 #同志諮商
#自我探索 #心理諮商 #親子諮商 #台中市心理諮商

| 預約方式
・LINE好友預約:@realizing
・電話預約:0966-216-6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