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

悲傷的開端:那天電話響起
有人流淚,有人沉默,也有人靜靜想念——悲傷從不只有一種樣子。悲傷沒有 SOP,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愛過、走過、記得。
自從撰寫上一篇文章後,這段時間,我經常想起爸爸,內心湧現無盡的思念,讓我不斷回憶起他離世的那天,並開始深入反思與自我覺察。
那天,我接到姪女電話通知:「阿公不行了,你們快回來。」短短一句話,卻像一道閃電劈進心裡,讓我陷入混亂與困惑。「怎麼會不行呢?不是前幾天才一起吃飯、聊天嗎?他明明精神很好,怎麼忽然這樣?究竟發生什麼事?」一連串疑問在腦中翻湧,那種被命運抽離的衝擊感,讓我無法理解、也無法接受。只覺得有一條很重要的連結正在飛快地從我生命中抽離,而我卻來不及伸出手去抓住。
失去的瞬間:來不及說再見 儀式中的壓抑與掙扎
那一刻,我的腦海瞬間變得空白,只剩下「我要趕快回去」這個念頭不斷盤旋。一路上不停念著:「爸,你要等我喔。」內心充滿焦急與恐懼,怕來不及見到爸爸最後一面,也怕他在離開的那一刻是孤單的。然而,趕到現場時,爸爸已經被送進往生室,身上覆著往生被,看到這幕,我心如刀割,深深的無力感與遺憾瞬間將我整個人淹沒。
家裡遵循傳統民間信仰,需要在往生室誦經八小時後,方能移靈至殯儀館。在那段沉悶漫長的過程裡,我內心無數次渴望能再看爸爸一眼,只為確認他是否安詳,也渴望給彼此一個最後的道別。
誦經期間短暫的休息時,我終於鼓起勇氣,輕聲問姑姑:「我可以看看爸爸嗎?」她點頭。然而,在掀開往生被的一瞬間,映入眼簾的是那張熟悉卻已冰冷的臉龐。那一刻,我再也抑制不住情緒,眼淚瞬間潰堤。
然而,哭聲剛湧出,姑姑便緊緊拉住我,輕聲而堅定地說:「不能哭,不然爸爸會走不掉,要祝福他,讓他安心地走。」
我頓時陷入強烈的矛盾與掙扎之中。作為一名心理師,我深知悲傷情緒需要適當地表達與釋放,壓抑只會讓悲傷停滯;但作為一名女兒,在家庭文化的束縛下,我無法任由情緒自然流動,出於對爸爸的愛與尊重,我只能選擇壓抑與忍耐,卻也清楚意識到,這種壓抑並不是真正的平靜。
被壓抑的思念:沉默中的保護機制 直到淚水如洪水般釋放情緒
後來我漸漸察覺,媽媽和我一樣,選擇了沉默作為與悲傷共處的方式。每當我提起爸爸,她總會立刻打斷我:「不要說了。」我明白,她試圖避免觸碰內心深處的痛楚,因為不去想念,日子也許會好過些。
我理解,這是她保護自己的方式,一種努力維持日常運作的選擇。但我也知道,那些沒有被訴說的思念,並不會因此消失,終究還是會在心裡盤旋。
在家庭文化與我作為心理師的專業角色間,我默默選擇了順從家庭,避免這份悲傷成為家族的負擔。在處理爸爸後事的繁忙中,這份情緒被暫時擱置了。直到有一天我獨自開車,聽見一句歌詞:「爸,我好想你。」那一刻,思念與失落如洪水般湧現,我哭得無法自已,壓抑許久的情感如決堤般湧現。
我突然明白,那些被壓抑的情緒從未離開,只是暫時被封存了。即便此刻書寫這些文字,我的眼淚依然不自覺地流下來。然而我也意識到,唯有允許自己充分體驗並釋放情緒,才能真正走出悲傷。悲傷是一條沒有時限的旅程,它不講邏輯、不守規則,只誠實地映照出我們的愛有多深。
愛的背後沉默:當家庭文化壓抑了情緒的自由
在反思過程中,我也開始理解,家庭文化常常同時蘊含著矛盾與衝突。一方面,它承載著愛與尊重;另一方面,卻可能成為情感表達的限制。在這種情境下,我們可以怎麼做?也許,創造一個只屬於自己的私密空間,讓情緒安全且充分地流露,是一種有效的方式。
這樣的空間不必複雜,可以是夜晚熄燈後,獨自躺在床上的一段靜默時間;也可以是在車上播放一首觸動心弦的歌時,任由眼淚滑落的片刻。對某些人來說,寫日記、畫畫、泡澡,甚至只是靜靜坐著感受呼吸,也都是與情緒相處的方式。這些不被打擾的片刻,像是一扇門,讓我們得以與自己內在真實的情緒相遇,透過每一次的流動,也逐漸釋放那些被壓抑的哀傷與思念。
當我們逐步覺察家庭文化對自己情緒表達的影響時,也許可以嘗試溫柔地與家人溝通,讓彼此理解情緒抒發的重要性,建立更柔軟與接納的家庭氛圍,讓家成為一個允許悲傷存在的地方。
悲傷的療癒之道:順從內心,而非壓抑情緒
這段經歷深刻地提醒我,在心理諮商過程中,當我們遇到類似的狀況時,與其急於排解情緒,或許應該更尊重、理解每個人的家庭文化背景。面對悲傷與失落,不存在所謂標準程序或最佳解方,唯有溫柔地陪伴,順應當下的狀態,允許情緒自然流動,才是真正健康且療癒的道路。
真正的釋放,來自順順從內心的真實,而非迎合外界的期待。這份真實,往往藏在微小的瞬間裡,可能是一首歌引發的淚水、一句讓你哽咽的話語話,或是某個令人停下腳步的熟悉場景。那些悄然觸動心弦的感受,就是情緒發出的訊號。
我們不需要立刻說清楚或分析這些感受,只要先承認:「這一刻,我心裡有波動。」然後允許自己停留在那個波動裡,陪自己走過那個情緒的片刻。
這樣的陪伴,就是我們走向釋放和療癒的開始 。
#家庭文化 #情緒自由
#知心心理諮商所 #顏瑜慧諮商心理師
#職涯諮商 #婚姻諮商 #企業諮商 #同志諮商
#自我探索 #心理諮商 #親子諮商 #台中市心理諮商
| 預約方式
・LINE好友預約:@realizing
・電話預約:0966-216-6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