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

當「照顧」變成日常,我們常忘了自己也是需要被關照的那個人。這是一段從自我逼迫到學會釋懷的轉變之旅,也是一場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間,彼此理解與成全的生命練習。
在照顧爸爸的後期,我有一天忽然領悟了什麼。長照的過程中,照顧者內心總是充滿各種掙扎:是堅持我的期待重要,還是理解爸爸的抗拒與疲憊更重要?會不會錯過復健的黃金時機,未來照護變得更艱難?若接受當下的現況,是否意味著我們一同放棄了「變好」的可能?我常常在這些難以抉擇的思緒中來回拉扯。
後來,我慢慢體會到一種真實卻經常被忽略的智慧——「剛剛好」才是最好。這不只是口號,而是一種溫柔而深刻的平衡,這意味著讓爸爸在他「剛剛好」能承受的範圍內進行復健,也讓作為照顧者的我,處在「剛剛好」能承受的心理負荷範圍內,不再壓榨自己、硬撐到底。這樣的互動,對彼此都是善意與體諒。
覺察自己:學會傾聽內心的疲憊 那些沒說出口的累與委屈
記得有一回,我疲憊地坐在醫院長椅上,看著人來人往的病患與家屬,忽然發現自己早已忽略了內心的聲音。我開始覺察,當我逼迫自己完成每一項照護任務時,心裡其實累積了許多委屈與壓抑。
當爸爸不願配合復健時,我感到焦躁與無力;想起在日復一日的照護中,我逐漸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與興趣,心中浮現「為什麼這麼辛苦的人是我?」的哀嘆;也因為害怕別人批評我不夠孝順,而勉強自己超出能力地付出,卻從未好好安頓、照顧自己的情緒。
後來,我驚覺自己內心竟然在為爸爸「扣分」。因為他的不配合、他對復健的抗拒,被我解讀為一種放棄,在心中默默責怪:「為什麼你不再努力了?」這樣的自我覺察,讓我感到震驚,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與感受:這樣的標準,不只是我對爸爸的,也是我長久以來對自己的要求。
我習慣以「是否做到最好」來評價一切。犯錯、拖延、鬆懈,彷彿都是不可饒恕的缺點。只要我表現不夠完美,就覺得自己會被責備、被否定,於是拚命壓縮自己的空間與情緒,對自己規定很多無形的限制,只為換來一絲安全感。但這種自我要求,其實也讓我很難真正地放鬆,無法自在地看待自己的節奏與需求。
放過自己也放過對方 讓步不是放棄,而是更成熟的堅持
那一天,我試著閉上眼,深呼吸,問自己:「我真的還撐得下去嗎?」短短幾秒的停頓與覺察,竟讓我心頭壓力釋放了許多。我開始調整自己的節奏,學會請求他人的協助,不再獨自承擔所有事情;我也逐漸放下過高的標準,允許自己喘口氣、允許偶爾不完美,
在照護爸爸方面,也開始接受原本認為不夠完美的方式,更願意傾聽爸爸的感受,與他一起尋找、協調復健的節奏。慢慢地,我們都鬆了口氣,也更能理解彼此的界線與努力。
具體來說,我開始設定更實際的復健目標,不再強求爸爸每天都達到高標,而是觀察並尊重他的情緒與身體狀態適當調整。我也給自己定期休息的時間,散步、喝咖啡、聽音樂、與朋友聚聚——這些微小的片刻,讓我找回內心的平靜,感覺到一種溫暖而穩定的力量。
剛剛好:找回真實與自由的自己
這樣的轉變,也讓我思考更深層的文化習性。我們從小被教育不能犯錯,,犯錯就要被扣分,總要不斷追求更好,甚至最好,,甚至忘記了人類本來就需要休息,也需要允許自己犯錯,並從中學習和成長。
回想起小時候考試拿不到滿分時,那種恐懼被責罵的感覺,現在依舊清晰。但人生不是考場,生命不該只為了分數或他人的期待而活。允許自己休息、犯錯、調整,反而更能貼近真實的自己。我開始明白,對失敗的極端恐懼,不是推動我們進步的力量,反而讓我們在「不停追求進步而無法滿足」和「裹足不前、乾脆什麼都不去嘗試」間掙扎,兩種極端狀態都很難讓人真正感到自在與幸福。
其實,真正的智慧,是在進與退之間,找到那個「剛剛好」的節奏與平衡。每天給自己一點安靜獨處的時間,持續地覺察自己內心的狀態,問問自己:「此刻的步伐是不是已經超過了自己的負荷?」、「我今天好嗎?我可以接受今天的我嗎?」這樣的提問,是認識自己的起點,也是辨識「剛剛好」的儀式。
這種自我覺察不容易,但卻是值得我們一輩子持續去練習的功課。當我們學會接納自己的極限、允許身體與情緒的需要,也就更能溫柔地對待自己與身邊的人。
這是我在照顧爸爸的旅程中,學到最珍貴的一堂課:那個「剛剛好」的平衡點,才是真正愛與智慧的所在。
#剛剛好 #找回真實與自由的自己
#知心心理諮商所 #顏瑜慧諮商心理師
#職涯諮商 #婚姻諮商 #企業諮商 #同志諮商
#自我探索 #心理諮商 #親子諮商 #台中市心理諮商
| 預約方式
・LINE好友預約:@realizing
・電話預約:0966-216-6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