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我傷害是指個人有意且直接地使自己的身體受傷,通常自我傷害的當事人沒有自殺意圖,但經常使身旁的人誤會當事人試圖結束生命,甚至認為當事人僅是尋求關注,導致對當事人有負向回饋或批評,使得當事人更難開口求助。

一般而言,當身體受到傷害時,大腦會發出「疼痛」的訊號,讓我們能採取行動、避開疼痛,使身體能夠受到保護。但若是有更大、更急性的「痛感」發生,大腦有可能開啟另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:自動釋放各種抑制疼痛的成分,例如腦內啡等化合物。所以,即使身體受傷會痛,但若大腦同時釋放出「止痛藥」時,自傷的當下可能一點都不覺得痛,反而可能會感到舒服、平靜。

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面對情緒和痛苦的方式,有些人可能是沉浸在追劇、玩樂中,或者更加投入工作。讓自己沒有時間去想煩惱的事情,直到情緒好轉了,就能會恢復穩定的狀態。以生物本能來說,刻意讓自己受傷通常不會是優先選項。但是,為什麼自我傷害會成為一種選項?甚至,可能反覆發生呢?

其實人類有傾向接受熟悉事物的天性,即使知道它們可能會讓自己受傷,但比起「未知」可能會帶來的傷害,讓自己受傷還是容易多了,這也是為什麼「自傷」會成為一種習慣的原因。不過我想讓正在讀文章的你知道,自傷不是一種壞習慣,更不是糟糕的精神疾病,而是當一個人面對情緒問題及身心發展困難,但又沒有其他替代方案時可能選擇的一種情緒因應方式。

 

自傷不是你的錯,你只是在感到累垮時需要幫忙而已

或許你曾有這樣的經驗:在自傷前經歷情緒崩潰、無法思考、情緒一團亂的感受,因為太不舒服了,而透過傷害自己讓心裡舒服一點。

親愛的,如果你曾經或正在經歷自我傷害,我想告訴你,你不是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,你只是還不知道怎麼了解自己的複雜感受。若能有機會建立情緒流動的管道、知道怎麼表達情緒,就能夠進一步跟自己的內心對話,自我傷害也就有機會轉化。諮商或心理治療,即是一個能安全練習的地方。

若你已經找到合適的心理師,不妨和心理師談談此事。如果你感到自己需要時間做心理準備,抑或需要時間建立對心理師的信任及安全感,這都是很正常的。我鼓勵你直接將你的疑慮和不舒服告訴心理師,試著和心理師談談,你們可以一起討論用什麼方式探討自我傷害的問題。

自我傷害的復原,可能會需要幾週、幾個月,甚至有可能數年,但當你慢慢了解自己後,就會逐漸找到能緩解心理疼痛的其他方式。例如:對同樣的事情開始有不同的觀點、知道更多調節情緒的技巧,而不是一定得讓自己的身體受傷。你需要找一個有能力協助你的人,和你一起面對這個問題,練習了解自己、建立對身體及情緒的安全感、練習辨識自己的情緒,進而表達自己的感受。

親愛的,你的疼痛值得好好被傾聽及保護,你的情緒也值得被好好理解及回應。

 

當身旁有人自傷能怎麼辦?一問、二應、三轉介

得知我們關心的人,曾經或正在經歷自我傷害,可能是很令人心痛的,但若你是當事人身邊的重要陪伴者,你絕對是他們非常重要的支持和資源。

自我傷害是複雜心理及生理作用所交織成的結果,並非只靠單一方法就能緩解,因此陪伴者也一定要尋求他人協助,瞭解可以怎麼更好地關心、陪伴自傷者,尤其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也很重要。尤其若是發生在未成年的孩子身上時,照顧者更需要一起討論該如何幫助、照顧孩子。

做為陪伴者,我們要記得,當事人是一個完整的人,不是只有自我傷害這個標籤。因此我們應避免譴責,並表達關心、同理,家人與朋友的支持對當事人是很重要的。如果你發現身邊的人正在經歷自我傷害的困擾,你可以透過「一問、二應、三轉介」來協助他:

一問:避免尖銳、開玩笑的描述,採取主動關心與積極傾聽、詢問。

  • 你還好嗎?
  • 我發現你最近好像心情不太好,發生什麼事了嗎?

二應:不否定、批判,採取陪伴、支持的態度瞭解對方。

  • 原來你有這種感覺,那是什麼事情讓你這樣覺得呢?
  • 原來你忍耐了那麼多,如果是我也會覺得不好受。

三轉介:鼓勵及陪伴當事人尋求協助,交由專業人員接手。

  • 我們一起找看看有什麼方法吧!
  • 我很想陪你度過這些感覺,我陪你一起去諮詢醫生/心理師好嗎?

但若自我傷害已經是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程度,請立即尋求警消和醫療協助,以確保安全。

 

即便是進兩步、退一步,都是珍貴的成長

在面對自我傷害或是其他心理困擾時,不論是當事人或陪伴者,都有可能面對「進兩步、退一步」的挫折。尤其自我傷害是一種同時具生理及心理機制基礎的複雜結果,有時候我們雖然學到了新的方法,但面對重大困難時,很有可能再次採取自我傷害的行為。然而,我們如果能在挫折時,一起了解發生什麼事情、引發自傷的壓力因子是什麼,就可以再往前一步,再成長一些。



延伸閱讀與資源

  • 推薦書籍:李俊毅譯(2004) :Levenkron, Steven(1998)原著。割腕的誘惑-停止自我傷害。臺北:心靈工坊。

 

#知心心理諮商所 #柯政華諮商心理師 #生涯規劃 #理想生活
#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#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
#成就感 #心理資本 #自信 #自我價值
#心理健康 #自我成長
#歡迎來IG跟我一起東想西想 #iwonderwhy_rdm
#職涯諮商 #婚姻諮商 #企業諮商 #同志諮商
#自我探索 #心理諮商 #親子諮商 #情感關係